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31日讯(见习记者汪涵 通讯员罗弋)“最近腰莫名其妙的疼,坐下去就加重,子女住得远,自己一个人去医院也不方便,社区坐诊的医生离得近,就过来看一下。”今年89岁的居民魏修元说道。秋季慢性病高发,冶金街道科技苑社区利用好党建阵地——小区驿站,开展“家门口的医生”活动,这周四的义诊医生是武钢总医院的骨科主任鲁卫华。
社区人员指导前来看病的居民填写“询问事项”等信息。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汪涵 摄
据统计,“家门口的医生”红色义诊小队从今年年初成立至今,其中长期坐诊的医生有8人,共为80多名居民提供问诊、转诊、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免去医院来回奔波。
据悉,科技苑社区下沉党员医护群体多,为利用好这一资源,社区医护党员成立了一支义诊小队,由曾经的每月社区“请”医疗团队开展集中义诊,转变为现在的“家门口的医生”义诊小队“勤”驻社区。社区党委在小区党群服务驿站专门设置了义诊点位,为医护党员排班,每周四安排线下坐班,其余时间则提供电话问诊服务,真正将医疗服务和暖心关爱送到居民家门口。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社区党委还安排下沉党员上门服务。
“去年党员报道的时候,我们专门做了一个下沉党员的信息表,上面有他们的详细地址和身份证号以及工作单位,然后和他们聊一聊看能为社区开展一些什么服务。通过我们的前期摸底,现在有两个团队,一个是‘家门口的医生’,这是一个医疗团队,还有一个就是教师团队。”科技苑社区副书记翟媛介绍。
据了解,社区人员与职业是医生的下沉党员沟通之后,确认了他们的业余时间再进行排班。目前有8人参与长期坐诊,他们都是武钢医院的医生。此外,还有一些医院的职工,例如“化验科”职工以及护士,他们参与进来帮忙量血压及其他医疗服务。
这周四来义诊的鲁卫华医生是第三次帮社区居民看病,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来当志愿者帮居民看病有两个原因,首先自己作为一个医生想治疗更多的病人,这是医生的本心;其次,他也是该地的居民,想为社区尽份力。
鲁卫华医生帮居民方三英写下“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长江日报见习记者汪涵 摄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咨询的居民方三英眼睛有白内障,耳朵也不好使。确诊她患有“足底筋膜炎”后,鲁卫华在一张纸上把治疗方法以及用药情况写下来,以免她遗忘。每位患者的疑问,鲁卫华都耐心解答,下午义诊了2小时,他共为14位居民看病。
“今天来到这边的居民主要是看一些常见病、慢性病,居民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后,心里有个底,知道怎么治,就像是帮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鲁卫华说道。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