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的70年,也是新闻生产发生巨变的70年。记者的武器,不再只是纸笔,还有直播镜头。新闻传播的平台,不再只是报纸,而是“报、网、端、微、屏”融为一体。
但70年始终不变的,是作为媒体的责任感、使命感。走过70年历程,手握最新的传播手段,我们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定:主动出击,走遍全球讲述中国故事;强势介入,深挖线索揭露社会弊端;顺应潮流,借助网络传播社会正能量;倡导公益,以报为媒搭建公益平台。
《长江日报》不仅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影响者。这里选登的,是70年中几个案例。
《武汉上空的鹰》寻访苏军烈士生平
跨国寻访实现中俄首脑“特殊互动”
2013年是武汉空战(抗战)75周年,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俄罗斯,提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并例举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库里申科这位来华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英雄。长江日报社以总书记的讲话为新闻发现的核心,开始“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活动。
记者谌达军回忆,寻访报道组以埋葬在解放公园苏军烈士墓里的15名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为起点,从武汉出发,辗转南京、北京、南昌多地,以跨国实地寻访形式聚焦来华抗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其标志性采访,是仅凭烈士菲利普的妻子在上世纪50年代写给当时苏联国防委员会的一封求助信,记者辗转于黑海、俄罗斯、南高加索边疆区,最终在莫斯科,在老太太102岁生日当天采访了她。这位苏联援华空军志愿队最后一位烈士遗孀的报道出来后,在中俄两国引起轰动,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此后,报道组解散,但谌达军并没有放弃,他在寻访过程中发现还有十几位烈士也在武汉战斗牺牲。将近两年的研究,他比对了15个名单后,提交给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2015年,中俄两国政府将这些烈士的名单镌刻在解放公园烈士墓上,烈士名单人数增加到29位。
同一年,“寻访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作为一个立体的新闻产品,汇集成《武汉上空的鹰》一书,在俄罗斯大使馆首发,2016年在莫斯科发行俄文版。
2015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长江日报编辑部“1941-1945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定格“东方之星”打捞出水瞬间
一张照片48小时1亿人次观看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邮轮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5日19时34分,参与沉船事故现场报道的长江日报记者陈卓,为及时发稿,用手机拍摄从搜救现场传回一张照片:夕阳下,东方之星扶正起水,救援人员集结静默。这幅名为《夕阳之下,一如你从未离开》的照片以独特的视角定格灾难事故特殊瞬间,天地无言,平静之下的哀伤更加震撼人心。
5分钟后,这张在长江日报官微首发的照片迅速传遍全世界,24小时内阅读超5000万人次,并被人民日报等媒体官方微博转发和网络名人转发,至6日15时30分,总点击量破1亿人次,创造了长江日报事件性新闻网络传播历史峰值,在国内传播界亦属罕见。该照片还被光明日报、华尔街日报等国内外近30家报纸头版及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欧新社四大通讯社采用。
陈卓后来回忆,从2日凌晨驱车抢先到达事故现场,不顾身体多处受伤连续作战,是出于摄影记者的职业本能战斗在灾难一线。从6月2日至10日,他和同事拍摄了大量现场照片,跟踪报道此次灾难事件,传递视觉正能量,成为地方媒体拥抱手机客户端成功报道重大事件的经典案例,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
(长江日报记者周满珍)
沿沙湖实地调查岸线
铁的事实揭开武汉湖泊保护真相
如今的沙湖公园里,人们春赏桃花、夏赏荷花,已经很难想起20年前这里的样子。可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烟波浩渺的沙湖湖面来得并不容易。2016年3月21日,《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刊发《3000亩沙湖湖面“失”而复“得”》,很多人才知道这背后的故事。
报道起源于一次市级会议上,一位报社老领导捕捉到一条线索:从1999年《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1600亩,到2010年规划中的4600亩,直至大建设时期没失去一亩湖面,沙湖的湖面“失”而复“得”。武汉人想必都还有印象,那正是武汉进行大规模城市发展建设的阶段,高峰时“上万个工地同时在建”。关于要发展还是要保护,要爱湖还是要建城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就在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为共识。
很快,长江日报王亚欣、罗京、张晟3位年轻记者组队接下了这个选题。张晟和规划师一起沿着沙湖环湖路走了一圈,实地查看沙湖岸线。报道组前往市国土规划局、市水务局、市湖泊局、沙湖公园等多个部门,寻访参与两轮城市规划的规划师,以及护湖执法人员、城市史专家、沙湖居民们,他们还为沙湖保护算了一笔经济账。这篇报道中,对曾经填湖造城、将沙湖周边划为新商业中心的事实未做回避,同时用铁的事实回应了社会上长期以来对沙湖保护问题的关切。
报道刊发后,各大网站和媒体纷纷转载,百度、搜狗等一些网站删除了持续几年挂在网上的“沙湖填湖”词条。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勇敢抱”报道获百万网友盛赞
旧闻刷新创造了“1000万+”
一个当时看来普通的举动,2年后在热点新闻事件的衬托下,方才显出其蕴含的价值。长江日报记者从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中,敏锐捕捉到一则武汉旧闻与其的关联,相似的过程、截然不同的结局,让武汉公交“勇敢抱”报道成为“1000万+”现象级传播案例。
2018年11月,重庆一公交因女乘客与司机激烈争吵互殴致车辆坠江事故,备受大众关注。长江日报民生部记者王刚,想起两年前采访过的一个类似事件——一辆610路公交车行驶在武汉长江二桥上时,一名中年女乘客突然上前抢夺方向盘。司机戚婷婷迅速踩下刹车、拉下手刹,乘客吴烨冲上前,一把将这位女乘客抱住并拖离驾驶室,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反思出思想,对比出新闻。11月2日,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独家推送报道《武汉过江公交车上的这一刹、这一抱,堪称教科书般的操作!》,4小时后阅读量突破10万+;3日,长江日报刊发一个整版报道《行驶在长江二桥上突遇乘客抢夺方向盘 武汉过江公交上“一刹一抱”化险为夷》,再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武汉企业家刘国梁通过长江日报,向“勇敢抱”好乘客吴烨奖励10万元。
报道在全国范围引发关注——接连两天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相关新闻阅读量突破10万+;相关新闻短视频一天点击量超过百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70余家媒体纷纷转发,引来百万网友热议和盛赞。“勇敢抱”“10万重奖”等一时成为网络热词,新华社跟进采访并推送报道,全网总传播量达千万。
由此,全社会关心、关注公共交通安全问题,司乘共同参与维护公共交通出行安全的氛围深入人心。
(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独家披露市长吴官正“挨骂记”
监督报道发头版头条看哭读者
1985年3月15日,两位外地游客找到时任武汉市长吴官正家里反映,武汉有些旅行社和码头服务很差。为验证这种评价,次日清晨,吴官正来到武汉港十五码头,却遭到当值服务员小熊、小彭恶语相向。
之后,吴官正在市政府自备白开水,请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市政府,征询他们对服务工作的意见。长江日报记者杨泓在受邀记者之列。
“我活了四十多岁,第一次挨这样的骂不好受。可武汉市的老百姓和来武汉的客人该挨了多少这样的骂哟!一些车站、码头、商店、旅社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低,让群众‘拿钱买气受’,我感到很难过,我这个当市长的该检讨!”吴官正的这一席话语深深触动了杨泓,她立即以市长作为普通老百姓的遭遇为主题,讲述了这个故事。
“稿件写完到刊发,事前、事后吴官正都不知道,也没有审稿。”杨泓回忆道。
题为《港十五码头服务员蛮横粗野 市长清晨出访备尝旅客之苦》的消息在1985年3月17日的《长江日报》头版头条登出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报社很快收到大量市民来信,武汉四棉清花车间的职工邓力信在来信中说:“站在报栏前,读了《长江日报》关于市长拱手、三番两次请求武汉港客运总站负责人不要处分那几位恶语辱骂过他的服务员的消息,我哭了。”还有读者来信说:“官正人民才满意。”
杨泓也没有料想到,这篇短短几百字的消息不仅获得了当年的全国好新闻奖,而且成为了全国各类新闻教科书的经典范文。
(长江日报记者欧阳春艳)
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
“声东击西”挖出统计数字造假
1998年的特大洪水,让无数人记住了“簰洲湾”这个地方,也记住了抱树获救的6岁小女孩江珊。当洪水退去,灾区生活逐渐恢复平静,潜藏的问题浮出水面。1999年2月,从湖北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长江日报》记者雷祖兵发掘出一个几乎被“淹没”的新闻线索:簰洲湾因1998年洪水暴露出了统计人口做假的问题。“当时正是统计数字‘注水’盛行之时,从人大代表到普通百姓,人人痛恨这股弄虚做假歪风,但因缺乏典型事实,人们谈论它时仍是无法‘点名道姓’。”与此同时,簰洲湾人口数字做假的问题其实早已成为一部分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没能得到媒体深究,雷祖兵决定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了弄清事实,雷祖兵先到簰洲湾摸底,又先后4次到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计生委、省人大进行采访,前后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却都无功而返。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把电话打到了省统计局,“我没有提及簰洲湾,而是告诉对方想搞一个社会调查,并说明自己是荆州分洪区人,想详细了解家乡灾情。”如此声东击西,终于把簰洲湾统计人口做假的数据刨了出来。
1992年2月27日,《簰洲湾溃口“淹”出7000多人》一稿在《长江日报》刊发,短短580字引起轩然大波。省统计局负责人约见了记者,痛陈数字做假的时弊,并分析做假状况及一般规律,以研究对策,从而引起湖北省统计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这篇报道也获得了第1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并引发了全国媒体的讨论。新华社更以内参清样的形式将这篇报道反映的内容呈送中央领导,引起高层关注。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
强势报道向“大处方”说“不”
2002年上半年,《武汉晚报》编辑部在研究半年来“新闻110”热线线索时发现,有百余名市民反映了医院医生乱开“大处方”的问题。但很可惜,这些投诉的问题都不够典型,一些采访又被医院以技术方面的原因搪塞,零星的报道没能形成声势。
当年的8月9日上午,市民杨先生拿着小女儿的病历和收费单据到武汉晚报社投诉。原来,小姑娘仅仅因为感冒有些咳嗽,到武汉儿童医院求医,经导医推荐至哮喘专科的陈教授处,却被开了1065元的药,不仅病历上的药名、数量与处方上不相符,甚至给刚查明过敏体质的孩子开了许多慎用药。
抓到这条线索,编辑部觉得:“解开‘大处方’之谜的时候到了。”记者李红鹰在儿童医院“磨”到下午临近下班,终于见到了当事人陈教授,一一列出处方中的问题,令陈教授不得不低头认过。“拿到核心证据后,编辑部决定头条推出。”6天内5个头版头条,两个整版的读者反馈、读者投诉、市民说法和医生剖析,重事实、讲道理、不含糊、有锋芒、针针见血。
一系列报道使“大处方”问题成为社会热点,新华社连续三天跟踪报道,《人民日报》刊发了报道,并配发了题为《开处方要实事求是》的评论。首发的消息更获得第1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武汉市卫生局在报道见报后第二天就派调查组进驻市儿童医院,第三天就召开全市各大医院院长会议,要求各单位自查自纠,更组成专班对全市各大医院近两三年的处方进行抽查,对违规处方进行通报处理。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募集3500万元重建聚源小学
搭建全社会公益平台援建灾区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市聚源中学教学楼坍塌,世人瞩目。这里成为温家宝总理指导抗震救灾的第一站。
长江日报迅即与武汉市教育局、市红十字会联手,动员全市各方力量,在全国率先发起“重建聚源中学行动”。2008年5月15日,报纸在一版显著位置,发起“重建聚源中学”行动。当日捐款就达1000万元。
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时任长江日报科教部副主任叶健,受命飞往地震灾区接洽捐款事宜。他回忆道:“背负全城人民的爱心和重托,深感责任重大。到达成都一看,去红十字会捐款的人排队站了半条街,人们争相向重建聚源中学捐款,我真切地感到武汉人民、长江日报人与全国人民同频共振啊。”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成都日报及国内50多家网站,先后对这次行动进行报道,称其是千秋功业的大善举。一时间,“重建聚源中学行动”报道的网上点击量,每日达数万次。许多网友称赞:行动恰逢其时,给全社会搭建了一个表达同胞之情的平台。
一所学校牵动一座城市。这场重建聚源中学定向募捐,最终募集善款3500万元。5月底,成都市及都江堰市提出重建聚源中学的新规划。在原聚源中学基础上,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聚源教育园”,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职高各一所。经征得捐赠人同意,长江日报发起募集的全部捐款用于重建聚源小学。
2009年9月1日,聚源小学1400名师生告别活动板房,在全新的校园里开始了新的学年。为铭记武汉人民的爱心,一块醒目的捐建纪念碑矗立在校园内,成为两地人民血脉相连的见证。
(长江日报记者欧阳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