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区特色变成地域文化”,国内文学名家采风青山工业遗址

2024-12-04 11:08   大武汉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4日讯  12月3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来到武钢文化旅游区、青山江滩采风。在武钢一号高炉、青山江滩一冶码头等工业遗址改造成的文旅地标,文学名家们讨论建言:武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把地区特色变成地域文化,青山是个样板。



参观武钢文化旅游区。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走进由一号高炉改造而成的展厅,穿过三座正在往一号高炉内送枕木的钢铁工人雕塑,曾经的生产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讲解员介绍,“半人高、几十斤重的枕木,对于巨大的一号高炉来说,只是一节引火工具。当年,工人们顶着50多度的高温,一节节地往炉里送枕木,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钢水”。

来到炼钢操控中心,“一键炼钢”已然成为新时代炼钢方式。中心大屏上实时监控炼钢各个环节,炼钢工人点点鼠标就能对生产线上的钢铁做到毫米级精轧远程控制。在热轧车间实地参观生产时,生产线也已经实现全自动化,产品可溯源。



参观武钢文化旅游区。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在青山江滩一冶码头,亮黄色的吊车完整保留在江边。不远处的天兴洲长江大桥在建设时,正是由一冶码头的这辆吊车完成吊装。

“青山区把工业和自然融合得很好,实现了艺术化。”诗歌作家阿毛说。在阿毛刚刚发布的新书《公园记》里,她走遍了武汉200多座公园,其中为青山10余座公园写下17首诗。阿毛感慨,工业特色让青山公园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公园空间,“在这里能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邓一光看来,青山有工业特色,武汉其他地区同样有着历史积淀形成的特色,“武昌有古城文化,汉阳有工业历史,汉口以商业起家等等,每个区都存在文化差异,差异就是特色”。他认为,青山区的变化体现着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变的探索。

“城市的进步体现在人身上。”儿童文学作家舒辉波与青山的接触,就从两位受助于春蕾计划的儿童开始。如今,他笔下的一人正在为创业开店努力,另一人离开了“棚户区”,不再是“半边户”,生活逐渐变好。

青山区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山区工业旧址丰富,走出过多位著名文学家,近年来,青山区转型发展成效也十分显著。本次采风再次汇聚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期待文学名家以青山为灵感,创作出更多文艺精品。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曹金宁 张潆文)

【编辑:符樱】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