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奔腾的脉搏中,湖北省肩负着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历史使命。武汉市青山区——这座镌刻着“十里钢城”辉煌印记的老工业基地正聚焦产业转型闯关。过去一年,中共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在改革中应运而生、踏浪前行,以饱含温度的社会工作创新实践,生动诠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如何深深扎根基层沃土,为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助力湖北支点建设写下一份深情的“基层答卷”。
“青新”聚力,为城市“小蜜蜂”筑起港湾
清晨,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近千名配送骑手已疾驰在青山区的街头巷尾。“过去,短暂的休息只能在电动车上凑合。现在好了,‘青亲小屋’有热水、能充电,还能歇脚!”顺丰小哥陈希的感慨,道出了青山区新就业群体关爱服务的成效。面对奔忙于楼宇巷陌间的新就业群体,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精准聚焦其“急难愁盼”,全力推进“全域友好”系列建设。
青山区在蒋先生菜馆开设青晴·小哥食堂,为日夜奔忙的外卖骑手提供暖心套餐。
以心暖“新”,打造遍布全域的“温暖港湾”。针对新就业群体休息难、补给难问题,青山区在社区、商圈为新就业群体量身打造58个服务阵地,提供饮水热饭、应急药品、学习阅读等“基础套餐”,并延伸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子女托管、技能提升等“增值服务”,成为他们穿梭风雨的温馨驿站。
畅通末梢,破解配送路上的“关键难题”。破解“找路难”。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物业行业综合党委,承办全省物业保安与外卖骑手“牵手行动”,制作“青新·悦行”小哥进门小程序,推进骑手友好小区全域覆盖,让“铁门”逐步变成“心门”。化解“进门难”。区委社会工作部在5家楼宇 3大商圈成立“红联”楼宇商圈党建联盟,统筹全区力量,推进“友好楼宇”“友好商圈”建设,设立智能外卖柜、小哥避雨角、常用医药箱,优化小哥配送服务“最后一百米”。解决“吃饭难”。区市场监管局联动“老乡鸡”“蒋先生烧菜馆”等11家知名餐饮店,精心打造“小哥食堂”,8折以上用餐优惠、9元暖心盒饭、延时错峰服务,让奔波的骑手们随时能享用热乎餐食。
多元守护,构筑立体坚实的“安心后盾”。区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全区各部门开展全方位保障,联合政法单位推进一站式服务调解中心高效运转,免费法律咨询服务为新就业群体保驾护航;区总工会为新就业群体搭建“流动驿站”,不定期开展“送清凉”“送福利”活动;团区委为解决新就业群体子女牵挂,在社区搭建“四点半学校”提供免费托管服务;区妇联为“直播妈妈”提供更多“妈妈岗”;区红十字会开设“应急课堂”,提高新就业群体自我保护应急能力。
青山区长江曙光志愿服务队走进青山小学,开展暑期防溺水安全教育。
双向奔赴,激发融入治理的“内生力量”。街道社区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通过照看货物、解决纠纷等日常互助架起信任桥梁。邀约新就业群体参与“传统佳节”活动,增进归属感,引导其担当“移动探头”,融入基层治理。“红色‘青’骑兵”“钢城志愿服务队”等以快递小哥为主体的志愿服务组织纷纷成立,与困难群体“结对”守望相助,发现上报各类问题,通过积累积分兑换奖励。近年来,涌现出“金牌网约车服务”石妹娜、救火“小哥”尤小庆、“五星快递员”张诚等正能量人物。
“青心”为民,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治理之道,贵在精细,重在末梢。青山区始终将治理重心沉下去,让资源力量聚起来,推动“力量向社区汇聚、资源向社区倾斜、难题在社区化解”,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区委社会工作部坚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着力构建资源力量下沉、多元主体协同、品牌示范引领的善治新格局。通过制度化的资源链接机制,高效整合辖区共建单位、专业社会组织、下沉党员等多方力量,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积极挖掘、培育和推广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品牌,让“街坊主播”“积分银行”“能人孵化”等创新实践在全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一社一品、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持续深化“五社联动”等长效协同机制,搭建区域化党建、社企共建等多元平台,有效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顽疾;同时,注重赋能基层、激发内力,通过专业培训、项目支持和智慧应用,不断提升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和居民自治参与热情,使治理末梢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青翠苑社区的银龄志愿者们在小区内巡查。他们服务社区、老有所为,不仅是社区服务的对象,更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在二街社区,区级“品牌培育”战略开花结果。社区党委创新“1240”工作法(要爱四邻),深挖能人组建“锦湾园艺队”,将枯草地变共享花园;打造“共享理发屋”解决老人理发难,传递邻里温情。
面对青康居社区香樟林小区的物业失管难题,区级“难题破解”机制精准发力。社区党组织牵头决策共谋,吸纳民意确立业委会自管模式。在社区律师指导下,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和物业标准,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业委会监督考核,账目公开透明。
126社区召开“月悦谈议事会”,居民为社区治理提出“金点子”。
在126社区,区级“多元协同”与“赋能基层”理念同样结出硕果。居民在“平台议事角”提出的飞线充电难题,通过“月悦谈议事会”链接物业、共建单位等资源,最终敲定新建智能充电棚方案并获居民表决通过。“邻里长”们功不可没,他们带头清理杂物、签订公约,化身“能工巧匠”打造小花园,组建“食堂安全督导队”保障老人用餐安全,生动诠释了居民从“站着看”到“抢着干”的转变。
在青山,从二街的“邻里共享”到青康居的“物业自管”,再到126社区的“双轨议事”,区级系统谋划的治理理念正在各个社区精准落地。通过搭建平台听民声、链接资源解难题、培育骨干聚民力,青山区正将社区治理的“独角戏”变成人人参与的“大合唱”,让矛盾化解在家门口,让幸福洋溢在邻里间。
“青力”共建,平凡人微光照亮“钢城底色”
志愿精神,是青山区最温暖的城市基因。在青山,年近八旬的胡昇老人是家喻户晓的“志愿达人”。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001号讲解员,已在中华文物志愿讲解服务岗位上默默坚守40余年。除了文物讲解,胡昇坚持义务进社区、校园、企事业单位、军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党的理论宣讲,听众超过100万人次。在青山,还有一支志愿服务队默默付出——区教育局青教志愿队。队员们连续5年奔赴恩施、宜昌等地乡村,同时深入区内10所边远学校,送课近百节,服务学生3000余人次。
青山区深谙“独木不成林”之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多元协同为支撑,着力构建“孵化-赋能-激励”全链条志愿服务支持体系,推动形成“需求精准识别、资源高效整合、服务长效供给”的青山路径。
126社区居民周建华在平台共享花园打理盆景,为美化社区尽一份力。
精准孵化接地气、聚人心、可推广。青山区围绕“能人”“达人”“热心人”打造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矩阵,积极孵化培育环保、助老、护幼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以胡昇、杜诚诚、华雨辰、彭艳华、陈春喜为代表的一批知名志愿者活跃在社区一线。如今,“好样的工作队”“青山邻里帮”等品牌队伍在青山区蓬勃生长,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400余支。今年全区开展志愿服务114场次,惠及居民超6000人次。
专业赋能育沃土、策群力、树品牌。青山区强化街道社工站平台支撑作用,打造区级“红青示范站”评价标准,引导街道专业社工力量与志愿服务深度对接。围绕发挥志愿服务在参与基层治理、服务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着力构建专业支撑、支援参与、居民共治、持续发展的治理格局。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街道社工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资源,引导辖区社工机构与志愿组织结对,有效激发社区志愿力量内生动力。
激励机制蓄动能、植深根、促长效。针对居民服务需求,采取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积分兑换等方式,订制社区“志愿服务微治理”项目,引导居民群众主动参与社区法规宣传、治安巡逻、矛盾调解、爱心帮扶、社会教育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青听”问策,让更多“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在青山区,“话筒”真正交到了群众手中。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打造“青听”人民建议征集品牌,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征集渠道,以“专项+常规”“主体+场景”“定期+定题”等方式开展征集活动,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制度化、常态化,视人民建议为改进工作、科学决策的宝贵财富。
绿景苑社区党委书记余锋向居民介绍“青听”人民建议征集平台,广泛征集议题并倾听大家的反馈。
社区议事,让民声“落地生根”。“青听”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与街道社区实际深度融合。“公共晾晒区增设及乱晾晒行为要规范”“社区监控盲区能否补全?”在钢都花园街道绿景苑社区“长廊议事”会上,一条条来自居民群众的“金点子”源源不断。社区通过以“问、听、议、决”的“四步走”方式,引导群众走进长廊、坐下议事、解决问题、参与治理。在钢花村街道南苑社区,废旧楼顶改造的“空中花园”生机勃勃,这正是“社区议事会”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联动,运用“335”工作法,形成“空间改造十六条公约”,链接6项资源,争取近10万元资金,成功将社区公共空间治理难题转化为治理创新。
深入调研,让关爱“触手可及”。“青听”平台的广度,不仅覆盖居民群众,更主动向新就业群体延伸。针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提出的“社区设置快递代收点”“老旧小区加装电动车充电桩”等迫切需求,“青听”平台将其精准纳入征集议题与反馈落实链条。为推动解决更深层次的共性诉求,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组织力量深入外卖配送站点,开展专题蹲点调研,系统梳理其工作生活痛点及权益保障需求,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以此为基础,区级层面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的十二项举措》及配套重点任务清单,从新就业群体“五大保障”等多维度,构建起服务保障新就业群体的制度框架。这些来自城市运行一线“哨兵”的声音,不仅被郑重置于街道、社区的议事日程,更上升为区域性的制度安排,有力促进了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的转化。
指尖连心,让建议“一键即达”。“青听”品牌借力数字赋能,搭建“我为青山献一策”线上平台及社区“需求调研”二维码,让居民群众建言献策突破时空限制。今年 3 月以来,全区共收到有效人民建议逾 200 条,吸纳转化率达90%以上,推进解决了居民群众民生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百余个痛点堵点。一条条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一条条“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青山常在,暖阳长沐。这些暖意奔涌的青山故事,是青山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缩影。未来,青山区将坚持以支点担当为己任,不断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新方法,为湖北省建成支点贡献更多青山智慧、青山力量。
(文:青山区委社会工作部 图:喻志勇)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