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刘嘉)长江日报联合武汉市教育局发起的首届“寻找最美校本课程”活动结果揭晓,汉阳区楚才小学的《幸福茶文化》等获评年度“十大最美校本课程”,青山区红钢城小学的《红房子工业研学》等获“十大最美校本课程提名”。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建设,写入了武汉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劳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形成国家、地方、学校相互补充的三级课程,构建为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
十多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武汉市中小学校纷纷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今年3月,武汉市教育局联合长江日报开展“寻找武汉最美校本课程”活动,长江日报《超级课堂》周刊每周以一整版的篇幅,展示了33门精彩校本课。12月23日—25日,活动进入网络投票阶段,候选校本课程共收获16.31万人次在线浏览、3万余个点赞。参照投票,市教育局、长江日报楚才教育研究院组建专家评审组,最终评定年度“十大最美校本课程”和“十大最美校本课程提名”。
这些优秀的校本课程中,不少都聚焦地方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关注武汉、热爱家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华侨城小学的“大美东湖”课,带学生们认识东湖,让学生们谈起东湖都能“滔滔不绝”;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小学的《井》,以“龙头井”为载体,讲述纸坊古镇1500年的历史文脉。有的校本课程鼓励学生关注环保,善待自然:硚口区红旗村小学的《生态环保》课,让学生们以认养江豚等形式参与保护江豚及长江生态活动,留住江豚的微笑;江岸区育才行知小学的《植园》课给孩子们开辟了1200多平方米的“生态园”,由学生亲手种植蔬菜瓜果和花卉植物。还有的校本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在武汉中学的《模拟政协课程》上,学生们通过“模拟全国政协活动”,形成“最佳提案”,推动身边民生问题的解决;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高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导读》课帮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自己、了解社会。这些校本课程,让学生们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有了发展兴趣和特长的空间,更加了解家乡和社会,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追求和眼光,是时代教育的缩影。
2020年春季开学后,第二届“寻找最美校本课程”活动也将启动。欢迎全市中小学校和市民们关注、推荐。
十大最美校本课程 ↓
《中华吉文化》 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
向小学生介绍中华吉文化,倡导师生说吉语、办吉事、过吉日、做吉人,让师生通过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国悠久文化中的“善、贤、美”,让吉祥、快乐伴随学生成长。
十大最美校本课程提名 ↓
【编辑:石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