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伟,知名科普作家、健康时评作家,现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职工医院主任医师,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兼职教授,纪光伟健康宣传小分队队长。
在鼠年即将到来之际,这位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科普作家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大奖:
全国最美基层科普带头人!
37年默默无闻的从事科普创作
纪光伟同志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之余,还进行大量的科普创作。37年来,他结合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病例,默默无闻地进行着科普创作,将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百姓。
人们常说:写一篇科普容易,写一辈子科普难,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从事了30多年的科普创作呢?他在临床上看到很多病人都是因为健康知识不足而引发的疾病,从他诊断过的乳腺炎,到胆囊结石,从急性胰腺炎,到各类恶性肿瘤的发生,都与健康知识的缺乏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他开始结合这些疾病,撰写出健康科普文章,来传递健康科普知识。他从第一篇科普文章问世后,就一发而不可收拾。
潜心耕耘终获回报
其实,大量的科普文章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收益,从开始的几块钱稿酬,到后来的几十元的稿酬,并不是他科普创作的动力。而是他的文章发表后,引发了百姓的关注,在大众获益的同时,使医院和个人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张科普的名片让让他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此外,他还策划了许多大型的科普活动。1999年我国第一例手术公证的事例,全国数十家报纸作了大量的报道;1998年,在健康报上策划胆囊手术方式的讨论等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他37年发表的科普作品达4000篇,
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普达人。
但大家可曾想过,在他科普创作的前30年,几乎没有得到过什么荣誉,然而,在他潜心耕耘30多年后,终于频频获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获得了青山区健康讲师评选比赛第一名,获得了第一届中国健康科普演讲优秀达人称号、《健康报》优秀科普达人、《健康报》最受医生欢迎的文章奖、第二届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十佳“火眼金睛”科普文章、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十佳原创文章奖等,他主编的科普书籍《患者咨询常见问题与解答丛书:消化科》,2016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后,被武汉市科协列为2017年度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工作项目,已经获得资金资助再版。2019年他的科普书籍《纪光伟大夫谈健康:送给爸妈的健康书》再获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工作项目资助。
这些荣誉的获得是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从事科普创作的肯定。三十年磨一剑,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形式多样的科普报告受青睐
他的科普创作不仅仅“纸上谈兵”,还深入基层作了大量的科普报告,他的听众从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从普通工人,到EMBA的学员;从工厂、农村,到社区、学校。他应用图片、文字、声音、歌曲、顺口溜等多种形式,把深奥的医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易学,易记,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被人们誉为钢城的“洪昭光”。
医者仁心 大爱无疆
他多次利用自己的时间到地震灾区和革命老区去救灾和扶贫,1998年的簰洲湾的特大洪水和2008年的四川地震,他都是首先报名参加了湖北省医疗队,用他的爱心诠释了一个医生的良好品德和医者情怀。
纪光伟主任教手术后的病人活动手指。
2017年,国家医改强调加强基层医疗工作建设,他积极响应专家下基层的号召,来到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在一个医生的黄金时间选择了到社区工作,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然而在他看来,把丰富的医学知识植根于基层,提高了基层医疗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事情。他在基层工作的短短两个月时间,解决了一些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难题,获得了病人的好评,对社区的医疗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打通了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绿色通道,使双向转诊得到了充分落实。
居民们都说:“纪主任当得了专家,下得了基层。”他是老百姓的福音。他从不摆专家的架子,和社区医务人员深入居民中,对居民进行卫生宣教和家庭访视,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从中他也体会到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辛苦并积极宣传基层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已经引起了国家级媒体的关注。
创建安宁疗护 让生命更有尊严
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他看到许多终末期的病人生存质量堪忧,他在58岁的时候,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创建武钢二医院安宁疗护中心。
2018年2月8日,武钢二医院白玉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美养老院整体搬迁至武钢二医院住院部一楼,成立了武钢二医院安宁疗护中心,这是武汉市第一家安宁疗护中心。安宁疗护中心成立后的困难重重,他带领团队践行安宁疗护的理念,建立安宁文化,他们意识到必须走出养老院的圈子,不能仅仅照顾好老人,还需要普及安宁疗护的知识,进行灵性关怀,这才是真正的安宁疗护。
安宁疗护中心成功的经验,引起了《健康报》、《湖北之声》、《武汉晚报》和《武汉科技报》等媒体的关注。
经过近两年的运营,他们努力创建安宁文化,打造品牌安宁,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运营的支出与收入已经基本持平,略有盈利,安宁疗护中心已经基本走出困境,逐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了,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身、心、社、灵的照护。
37年的科普生涯,让他从一个年轻医生,步入到花甲之年。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科普作品也更加成熟,影响力也更大。
再过不久,他将开启人生第二个60年,他表示,要继续将科普之路走下去,将自己的健康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的百姓,为提高人民的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
出品:中共青山区委宣传部 青山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石吉源】